雷鸣电闪波尔卡《雷鸣电闪波卡尔》,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,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, 小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68年初狂欢节期间,同年2月16日首演,献给艺术家协会。
小约翰·施特劳斯,雷鸣电闪波尔卡 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是作者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,作于1868年。小约翰·施特劳斯在本曲中特意加入了大量的“定音鼓震音奏法”,再加上钹的衬托,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疾风、雷雨和闪电的音响。全曲为“ABA”三部曲式,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。
其中,《电闪雷鸣波尔克》、《喋喋不休波尔克》、《拨弦波尔克》最为著名。《喋喋不休波尔卡》也就是“唧喳饶舌”的意思。描写妇女七嘴八舌讲话的情态,可说是入木三分。
除了圆舞曲之外,小约翰·施特劳斯也写了100多首四二拍的波尔卡舞曲,如《喋喋不休波尔卡》(Tritsch Tratsch,Op.214)、《常动曲》(Perpetuum Mobile,Op.257)、《电闪雷鸣波尔卡》(Unter Donner und Blitz,op.324)、《快乐歌手》(Sangerslust,op.328)等等,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舞曲。
雷鸣电闪波尔卡情绪是热烈欢快,充满节日的气氛,仿佛人们兴高采烈的要去参加一场盛大的舞会。《雷鸣电闪波尔卡》,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,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,作于1868年初狂欢节期间,同年2月16日首演,献给艺术家协会。
《与谁共舞》快速波尔卡:德华·施特劳斯。《英雄诗篇》圆舞曲:约瑟夫·施特劳斯。《吉普赛男爵》方阵舞:约翰·施特劳斯。《寂静之夜》圆舞曲,选自轻歌剧《流浪汉》:卡尔·米歇尔·齐莱尔。《快过来》快速波尔卡:约翰·施特劳斯。轻歌剧《伊莎贝拉》序曲:弗郎茨·冯·苏佩。
欣赏《雷鸣电闪波尔卡》 1奥地利作曲家约翰·施特劳斯于1868年创作了《雷鸣电闪波尔卡》。作者意在表现:在一个令人高兴的节日里,人们聚集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。这时,外面狂风大作、雷鸣电闪、暴雨倾盆,而厅里的人们却舞性正浓。
力度:渐强。力度指曲谱的高低强弱,也指物理概念中的力量强度。《雷鸣电闪波尔卡》,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这首速度很快的舞曲,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。作于1868年初狂欢节期间,同年2月16日首演,献给艺术家协会。
奥地利作曲家约翰·施特劳斯于1868年创作了《雷鸣电闪波尔卡》。作者意在表现:在一个令人高兴的节日里,人们聚集在金碧辉煌的大厅里。这时,外面狂风大作、雷鸣电闪、暴雨倾盆,而厅里的人们却舞性正浓。
听了雷鸣电闪波尔卡尼眼前浮现出了雷电交加的画面。雷鸣电闪波尔卡尼从中可以清楚地听到大鼓、定音鼓与钹奏出的电闪雷鸣音响,仿佛真的出现了雷电交加,大雨倾盆的景象。
/4拍和6/8拍区别很明显,3/4拍要比6/8拍的节奏很明显要强烈很多,很容易听出来的,3/4永远是咚 * 嚓 * 嚓,6/8拍则不是,比如“祝酒歌”的节奏就很明显,再和“同桌的你”比较一下,就很容易分辩了,四三拍的特点则是:有动荡、摇摆的感觉。如:李琛的〈〈窗外〉〉。
圆舞曲知识简介:又称“华尔兹”,它是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额一种三拍子的舞蹈。分快步与慢步两种,舞时两人成对旋转。其特点为:节奏明确、轻快,旋律流畅、热情,节拍感鲜明,第一拍重音较为突出。复习三拍子击拍图式,学习新图式,用右手为《青年友谊圆舞曲》击拍,感受圆舞曲的特点。
拍数不同:2/4:二拍(XX),四二拍(每小节两拍,以四分音符为一拍)。4/4:四拍(XXXX),四四拍(每小节四拍,以四分音符为一拍)。频率不同:2/4拍的乐曲强调重拍的频率是4/4拍乐曲的一倍,我们一般用底鼓来强调重拍。
青年友谊圆舞曲和雷鸣电闪波尔卡区别为节拍不同。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:《青年友谊圆舞曲》采用3/4拍子,节奏以每拍一音为主。但每小节经常由较低的第一个音符,用一个大跳或小跳进入第二个音符,而第三个音是同音反复,雷鸣电闪波尔卡采用是节拍是快速的欢快、活泼的管弦乐曲二拍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