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冲突以及互补性论述如下: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矛盾,并非是所谓的民族矛盾,或者是文化冲突,而是地域之间生产方式的矛盾。在工业时代到来之前,几乎所有民族的生存都依赖于脚下那片土地。
2、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: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也在文化艺术领域有所体现。在绘画、雕刻、音乐、舞蹈等方面,游牧民族的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流,相互影响,产生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。
3、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是中华民族古代的两种不同文明,存在着互补性。农耕文明起源于母系氏族繁荣期,是指以农耕生产为主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(包括农耕技术、石器、陶器生产,定居方式、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等方面内容)。
1、仰韶文化 距今约5000~6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。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。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。
2、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。距今约六千年,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和中游。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,故名。后陆续在西北、华北等地发现多处。其中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的发现最有代表性。
3、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。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,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,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。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。
1、农业文明,也叫农耕文明,农耕文明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。中国的文化是有别于欧洲游牧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,农业在其中起着决定作用。
2、大河文明诞生于大江大河流域,这些区域灌溉水源充足,地势平坦,土地相对肥沃,气候温和,适宜人类生存,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,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,故农业往往很发达。
3、农耕文明,是由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适应农业生产、生活需要的国家制度、礼俗制度、文化教育等的文化集合。这种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,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,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。
4、农耕文明的主要位于大河流域,所以也叫做大河文明。农耕文明的经济依靠农业,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从农民或者农奴的劳动者获得。因此,农耕国家的扩张,就是想扩大耕地面积,得到更多的征收人口,加强国家的势力。